叔叔爸爸……
在我们的生命中,能留给我们记忆的人、事、物不少,但是,能留给我们刻骨铭心记忆的却不多。
叔
叔有如爸爸,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中,随时随地与我同在。
叔
叔有如爸爸,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中,随时随地与我同在。
叔叔也像爸爸一样,是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躬耕于田野、山林的朴实的农民。
叔叔并非爸爸的亲兄弟,,与他相遇并成为至亲的人,我想,除了“缘”,就是我们间与生俱来有如亲父子般心灵相通的缘故吧,我再也找不出别的什么解释,而且多年来,我也一直默默地想这个问题,但迄今为止,也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能自圆其说的理由。
与叔叔相遇,似乎是冥冥中注定的——那年,我从师范毕业,即将踏上工作岗位,本来我有机会转行到政府行政部门工作,因为我已拿着报到通知来到市里的人事局报到,听候分配具体的工作单位。当时,人事局里的领导征询我的意愿:去学校教书还是转行到行政部门?可以由我自己决定。教书可是一苦活、累活,选择转行到行政部门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美事,然而,我却鬼使神差般地对领导说自己选择教书。这也是我自个儿至今也没弄明白的一个谜:教书并非我的理想,我当时怎么就做出这样一个“愚蠢”的选择?当时我们这儿到处缺教师,特别是缺正规的师范毕业生,偏远的农村学校更甚,所以我极有可能会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乡村学校任教。后来去报到,果不出所料,我被分配到一所极其偏远的山村学校。当时,我真有一种追悔莫及的感受,就差没去投河了!
就这样,我踏进了大山,走进了叔叔的视野。学校深处偏远的大山之中,这儿除了山还是山,山上除了树就是竹,无论树林还是竹山,都是苍苍莽莽的,只要走出门口,映入眼帘的必是山林,每个村子都处于连绵不断的群山环抱之中,倒也是一山清水秀的环境,但也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学校的学生来自整个村委会的的七、八个自然村(也有少部分来自邻乡镇和邻省的学生)。村子分布得七零八落,而且村子的大小相差也较大,大的村子有近20户人家,小的村子仅有2户人家,即使是同为一个村子的农户,也分布得很零散,东2家,西3家的,相互间也会相隔一、二里山路。
学校当时并没有自己的校舍,只能租用村民的一幢两层的泥墙瓦背楼房,师生不多,教室和老师的房间(单间)同在一幢楼里,凑合着也能挤在一块用(我与一同事同挤一单间)。
与学校同在一起的仅有学校后面的2户人家。山村本来就僻静,加上学校所在地人家极少,所以每到晚上,便有一种静得令人恐惧的感觉。当然这种静并不是万籁俱寂,而是缺少人气的“静”,这反而会令人坐立不安。平常,周一至周四的晚上,学校至少也有3、4位同事在一起,干完该干的事情之后,我们还可以海阔天空般谈天说地,可每到周五晚上和双休日晚上,学校里常常只剩孤零零的我一个独守空校,因为家在当地的同事都回家去了。学校里除了我的房间里有一盏昏暗的灯外(当时村里还没有高压电,用的电是村子里自建的超微小水电,电压不足,晚上六点发电,十点准时停发电。),到处漆黑一片。在这样一个寂静、空旷、漆黑的环境中,刚成年的我,心里发怵的感觉油然而生……还好,学校后面的那户人家也善解人意,大概知道我的感受,在我第一次独守空校的那个晚上,对我说:“你今晚害怕么?我陪你吧,或者在我这儿住吧。”可我当时没好意思承认自己心里害怕的感觉,死撑着说:“不怕,我能过!”可第二天(周六)晚上,当他再次笑着问我:“昨晚害怕么?睡得好吗?”我只能把心里的真实感受如实地跟他说了,那天晚上我第一次住在他家里。之后,他交代我,凡是遇上我一人独守学校时,就在他那儿住下,吃住一块得了,因为学校当时没有像样的厨房(说是厨房,其实只是在竹林中临时搭建的不能再简陋的门也没有的茅房),做三餐也显得不那么容易。我也不客气,就按他说的照办,就这样,我和他相处的时间不经意间地多了——他,就是我的叔叔,后来成为与我的“父亲”一样重要的亲人——叔叔爸爸。
叔叔一家待我都很和善,从说话到平时的生活等等各方面都为我考虑,为我着想。我有一上床睡觉就看书的习惯。记得,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在叔叔家里住着,村子停发电熄灯后,我还在床上点着蜡烛看书,后来,我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也不知咋整的,烛火把蚊帐给点着了,滚烫的火气把睡着的我惊醒,好在发现得早,我没给烧到,给惊动的叔叔他们也赶到,大家七手八脚把熊熊大火浇灭,没造成更大的损失……这次事故弄得我差点没傻了,当时一句话也哼不出来,可叔叔一家人不但没对我说过半句埋怨、怪罪的话,反而不断地安慰我,为我压惊。很快,叔叔还专门请了一木匠来为我重做一副新的床架,换下那副给火熏黑的床架。但是,这件事让我愧疚至极,为了以后不再给叔叔一家添任何麻烦,我决定不再跟他们住一块。然而,他们却“编出”了各种理由最终把我留了下来……
每到独守空校,既是我最孤单,也是我最愉快的时候。孤单的是,同事们都回家了,学校里只剩我一人;愉快的是,我既可以到各村去走家串户,也可以在白天跟叔叔到野外劳作,晚上跟叔叔坐在一块聊天。春天,我跟叔叔到地里种玉米、花生、地瓜、芋头;帮着到田里插秧;一起上竹山把不能成竹的春笋弄回来做笋干。夏天,我帮叔叔收玉米、花生;帮着修山,开山,砍杉树、毛竹卖出去换钱。秋天,我帮叔叔收割水稻;帮着把春季播下的希望,得到的收获,收回家里。冬天,我和叔叔一块上竹山挖黄澄澄、沉甸甸的冬笋卖钱;跟叔叔上山学他埋铁夹捕大白鼠;闲暇时,叔叔带我走20里山路到邻省湖南的亲朋好友那儿玩上一、二天……
晚上,我则陪叔叔喝上两杯他自酿的醇香的米酒(叔叔爱喝酒,我喝酒的习惯很大程度上是他培养出来的)。饭后,叔叔就和我说他的历史,从小时候的事一直说到当前,生怕给我漏下什么细节,总是讲得很认真,很真诚。我则一本正经地听着:讲他小时候读书,先生怎么严厉;说抗日战争时期(其实叔叔并没有经历过抗战,抗战时期的事情他也是听上辈讲的)村子里的情况和乡亲们如何躲避入侵的日本鬼子;说以前这儿野生动物繁多,虎啸山林;说自己所经历的苦难……我总是静静地听着,听着,时而也插问他一些“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他也总会认真地解释着。有时,则是我和叔叔说说我小时候的趣事,说我如何与小伙伴们逃学去河里泡澡;说我们如何上山摘野果,爬果树时摔下来;说我读书时的事情……他也饶有兴趣地听着,不时也会心地笑了。渐渐地,在那些时日里,我和叔叔无话不谈。正是那些日子,从叔叔的话和他的经历以及他的接人待物,我明白了如何面对苦难,如何真诚待人,如何使自己做得更好;让我懂得了宽容的重要性,懂得感恩的真正含义……更重要的是叔叔使我明白和相信了一个道理:人与人是可以相处好的,即使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只要彼此有足够的真诚和感情,也可以相处得像亲人一般,就像我和叔叔他们一样。而叔叔也能从我跟他叙述的童年、少年往事中体味到也许他的童年、少年时期不曾有过的乐趣……
因为家里穷,叔叔没念多少书。我爱看书,在叔叔为我设的房间里,床上、桌面随处可见书本,甚至厨房、厅里也无处不见。劳作之余,叔叔也会随手拿这些书来读读,每每遇到不认得的字,或似懂非懂的句、段,他就会把我叫到身旁,很认真地问我怎么念,什么意思,很像我遇到问题向他请教的样子,我也像他教我的样子一般认真地跟他一五一十地解释。叔叔虽然没念多少书,但他的言行却不泛哲理,是他教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是他的潜移默化促使一个“小小的我”逐渐完善成为一个“真正的我”。如果说爸爸给了我更多的是行事的躯体,那么,叔叔给了我更多的则是指挥我如何行事的思维;如果说爸爸给了我更多的是走路的腿,而叔叔给了我更多的则是指挥我的腿走什么路,如何走路的大脑……
我从与叔叔的日常相处中,不断地体味着农民父辈的平凡而不平淡,质朴、真诚与宽厚的人格内涵;感受到了更有普通意义的深层情感和生命感悟——无论什么时代,人与人之间都是能以感情为纽带相处好的,即使原本素不相识。
叔叔一家早已把我看成自己的亲人,叔叔早已把我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我已然沐浴在他们的浓浓关爱之中,即便我是一木偶,我也能清楚地感受得到。更何况我是一个看了感人的故事也会掉泪的人;更何况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叔叔沉默之后对我说:“你就是我的大半个儿子……”并从此和我以“爷儿俩”相称。在我心中,我也把叔叔一家看成了我至亲的人;我已把叔叔当成我的爸爸对待,叔叔与我的亲生父亲一样,在我的心中享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在我将要入城那年,奶奶生病了,而且一病不起,几个月后,奶奶就永远离我们而去了。叔叔是个孝子,在奶奶生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几个月里,叔叔总是忙前忙后,忙里忙外,晚上几乎很少睡觉。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每当我要帮叔叔分忧,想在晚上替叔叔守在奶奶的病床前,好让叔叔得到更多的休息时,叔叔总对我说;“你去睡觉吧,明天要上课呢。”几个月下来,叔叔累得几乎不行。那年刚放暑假,奶奶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暑假过后,我就调到了城里,远离了叔叔他们。而叔叔也因为奶奶的去世和积劳而成疾。在叔叔生病的日子里,我因工作及路途较远和交通不便而不能常回去看望和多陪陪他,这也给他平添了不少的牵挂,同时,我在叔叔显得最困难的时候,突然远离他,我带走的不仅仅是他的欢乐,更重要的是带走了他的精神安慰,带走了人战胜疾病的最强有力的武器——精神力量。这使得叔叔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叔叔也没能敌过病魔的侵袭,两年后,跟随奶奶永远地离我们而去,这令我永远都会悔恨。叔叔去时,我不在他跟前,家人和乡亲们都说,叔叔是睁着眼去的,那是因为他临终也来不及看我一眼,我没为他送终,让他抱憾而终。我想,这应该是叔叔对我的一种永远的牵挂,无论我走到哪儿,他都要看着我,我永远都不能远离他那关爱的视线……
记忆中,我对叔叔及家人并没有尽到多少作为家庭中的一分子应尽的责任,特别是对叔叔,更是还没尽什么孝,反而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远离了他,致使他的病情每况愈下,最终一病不起,这是我心中一生都难以言表和永远都抹不去的痛……叔叔的离去,让我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句话有了深深的切身体会,可这种体会是一种让人后悔一生的感受——我想,我此生再也不会遇上像叔叔一样待我有如亲生父母般关爱的长辈了,不会了,再也不会了……
叔叔,不,我应该叫您爸爸,您可知道?在您离开我们的日子里,不知多少次,我梦回故里,梦回与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您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您对我的敦敦教诲依然回响在我的耳际……然而,每当梦醒,发觉这只是不实际的梦幻时,我静静地躺在床上,仰望天花,眼角的泪水就会潸然滑落,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复……
爸爸,您可知道?您虽然不是什么伟人,不是什么大师,仅仅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在我心中,您却是一个值得我永远敬重的长辈。能聆听您的教诲,是幸福的;解悟您的教诲,这种幸福感会愈发强烈。然而,现在这种幸福感已转化成一种无尽的思念和感伤……
爸爸,您可知道?在您离开我们后,我曾对一切失去了兴趣,一度感觉生活于我不再有意义,常常独自一人静静地回想我们一起生活的每个细节,常常想把这些点点滴滴都用笔刻录下来,但又思绪万千,不知从何落笔,历经几天几夜的断断续续,终于滴泪成文,但纵使我用多少的词句堆砌,也不能尽表我对您的思念。
今天,我决定把这份成文已久的珍藏于心中的对您的思念上传于网络,或者还可能印成铅字,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个社会有您这种默默无闻,对人关爱有加,受人敬重,令人不忘的人;让人们知道农民虽然平凡,但也可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做您的儿子,我感到无比幸福,即使您已不在,曾有的幸福仍在心中延伸……然而,就算穷尽世上所有的文字,也无法表达出我对您的无尽思念,我只能借助这些苍白的简单字句聊以释放自己对您的绵延不断的思念,抚慰心中隐隐的痛,爸爸,您听到了么?……
爸爸,您安息吧,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会好好地工作,好好地生活;我会像您一样好好地待人;我会珍惜一切该珍惜的。这算是对您的报答与怀念吗?……
……情感故事